教育部长潘文忠:不帮企业“量产”,是帮学生增能
2021年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,2025年毕业时,会面对什么样的产业人才需求?教育部长潘文忠强调,未来变化谁都无法保证,大学必须打破框架,提供学生自由调换跑道、有效扩增能力的机会。
这几年常听到产业抱怨:“大学生学非所用”“人才不是企业要的”,批评大学生有学用落差。在这个充满变局的世界,产业这样的焦虑似乎变得更迫切。
教育本来就是长期工程,面对快速变迁的世界,不可能今天哪一类型产业当红,大学马上量产对应人力;就算今年立刻为企业量身定做,等四年后学生毕业,产业趋势可能又改变了。
当然,学生毕业后,还是需要衔接职场,教育部一直非常严肃去面对这件事。我们做的,不是帮企业“量产”,而是帮学生“增能”,透过打破体制框架,提供更多学习弹性,让学生从学习阶段,到未来进入职场,都有办法做出好的衔接。
打破学制框架:学生有更多空间确认未来谈到“能力”,很多人都认为,哪一科成绩好、分数高,就是能力所在,适合做为未来学科方向。
然而,我观察到,台湾高中生在国际科学奥林匹亚竞赛的表现十分杰出,拿了很多奖牌。但这些人进入大学、毕业之后,怎么都不见了?
细究后发现,这些表现优秀的学生,很可能只是被训练得非常会解题和竞赛,他们成绩好、会考试、会比赛,却不一定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。
兴趣与方向的发现,不只是单纯课堂知识学习成绩,更多的是把知识应用出来的过程,从挑战、发想、创意、落实、修正中,看见自己乐此不疲的部分。甚至在过程中,因为接触到不同学科或领域,而改变原本的兴趣。
但过去,在高中以前的阶段,很少提供这样的练习,学生只能依照分数或热门科系做入学决定。等到进入大学,接触课程、开始实习后,终于有机会透过应用,更理解这个学科和相关工作,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,但又只能转系或转学,在转换成本高的情况下,多数人最后都是卡在那边。
教育部在2018年松绑《学位授予法》,让学生从过去的“系进系出”,可以选择“系进院出”,甚至“系进校出”,提供学生更弹性的学科转换空间。学生入学时是某一个科系,但在就读大学期间,可能因为课程、实习、自学,或是产业趋势变化,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原本的单一系所,还有机会跨到其他领域,转换跑道。
对于技专院校,教育部投入80亿元,协助各大学在校内建设“类产线基地”,也就是把产业实际使用的设备、机台、场景,搬进学校内,让学生在校就接触到产业实际运作的最新方式,提早链接所学与所用,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兴趣。
打破科系框架:学习和不同领域专家合作现在,产业之间的界线愈来愈模糊,但大学科系的设计,还是以“培育专才”为架构,这也是教育部和各大学近年非常重视“跨领域学习”的主因。因为未来人才不能只是会单一专业,还必须知道怎么与最新科技、其他领域结合。
很多人以为“跨领域人才”就必须学各种专业。但我和企业对谈时发现,就算是跨领域人才,企业也不是“找一个什么都会的人”,而是“找一群各有专长,又知道别人在做什么的人”组成团队,各司其职,但又能理解别人的专业,在共同知识基础上有效共事。
例如,近年人工智能(AI)当红,很多人跨领域都是去学写程序,但我某次与创新工场董事长兼执行长李开复谈话,他告诉我,未来的科技人才,并不是人人都变成信息工程师,人工智能的关键,是“对人的理解”。AI人才固然包含工程师这类高级技术人才,但仍需要许多非信息工程背景,但对人性了解的人文、社会、设计背景的专家,透过链接人性和科技,创造出符合人性的使用接口。
同样让我印象很深的是,在大学端,看到很多学校在跨领域课程中推动专题制作,由不同领域的学生组队解题,可能包含机械系、电机系、设计系,每个学生有所长,但也知道别人关心的事,组成一个有效的团队。
这也是教育部推动大学跨领域课程的重要作法,透过各种“学程”设计,组合不同科系、学院的内容,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共聚一堂,不只是课程跨域,更实际接触不同背景的人,去理解对方的思考模式。
这就是打破体制框架,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保有某种程度“到处尝试”的空间;有一个主修,但也可以去别的科系逛逛,发现自己的专业,可以有哪些链接性的发挥。
2025人才,不会是哪个特定科系,而是能不断探索、理解别的领域,并从中找到自己发挥空间,进而发现自身兴趣与方向的人。这样的人才,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未来,持续保持“增能”的弹性。